国产编程语言“木兰”,现在已由中科院计算所宣布官方调查和处罚结果。
1月23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官网发布关于“木兰”语言问题的调查与处理意见。
就“木兰”换皮Python引发的争议,给出调查结论和处罚结果。
中科院计算所通告中称,当事人刘雷在“木兰”语言的宣传活动中存在欺瞒、虚假陈述和夸大宣传的行为,作出如下处罚:
- 1、取消五年内专业技术岗位晋升的申请资格;
- 2、取消三年内科研项目的申请资格;
- 3、全所范围内通报批评;
- 4、岗位等级从工程师一级降低为助理工程师一级。
详情如下:
调查结果
中科院计算所对“木兰”事件,专门成立调查小组和计算所科研道德管理委员会的调查。
其后有6项事实认定,涉及“职位造假”、“宣传夸大”、“虚假陈述”、“欺瞒”等问题。
同时,中科院官方确认,当事人刘雷在计算所工作期间,作为课题负责人一共获得过5项企业委托课题,作为参与者参与7项课题,此外还承担了一项所内创新项目——现已追回。
并明确表示,“木兰”语言项目未获得过国家科研项目资助。
而具体方面,职位造假说的是:
刘雷是计算所员工,工程师岗位,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学历,宣传中出现“副研究员”,与其岗位不符。
宣传夸大指的是:
刘雷同时是中科智芯公司的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发了面向青少年编程教育的“木兰”语言,“木兰”语言分为MiniLua和u Lang前后两个版本;
其中,MiniLua是在Lua语言上进行裁剪和扩展,团队定义了语言规范,自主开发了编译器、字节码规范和虚拟机等,但对外宣称“完全自主设计”,有夸大成分。
而u Lang以Python为基础,在语法上做了一些C++风格的修改,刘雷团队实现了编译器前端,语言后端和运行环境直接使用Python系统,宣传“完全自主设计、开发和实现的编程语言”属虚假陈述。
此外,还涉及欺瞒行为:
刘雷交给媒体的宣传材料,与提交给我所宣传主管的审批材料存在严重的不一致,属欺瞒行为。
处理意见
中科院计算所也给出了处理意见:
刘雷在“木兰”语言的宣传活动中存在欺瞒、虚假陈述和夸大宣传的行为,违背了科学共同体公认的道德,也违反了计算所的管理制度,产生了十分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不过考虑到其经批评教育确有悔改表现,能主动承认错误积极配合调查,计算所对刘雷做出以下处理:
- 取消五年内专业技术岗位晋升的申请资格;
- 取消三年内科研项目的申请资格;
- 全所范围内通报批评;
- 岗位等级从工程师降一级为助理工程师。
中科院计算所还表示:
- 计算所对“木兰”语言事件进行深刻检讨与反思,认识到对“学术不端”、科研宣传浮夸等问题的警示教育不足;
- 管理人员对科研宣传工作的严肃性认识不到位,存在管理漏洞;
- 实验室业务主管对科研工作对外报道的严谨性不够,把关不严;
- 计算所已经责令相关管理人员做出检讨,将以此事为戒,加强学术不端和学术伦理警示教育,加强宣传规范等制度建设,加强对计算所参股公司的监督,坚决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在公告最后,中科院计算所还表示,对因此事造成不良影响再次深表歉意,衷心感谢并诚恳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批评。
“木兰”事件回顾
1月15日,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宣布,由该所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主导研发的“木兰”编程语言正式发布。
官方宣称,“木兰”语言面向的是智能物联应用,由我国科研人员自主设计、开发和实现,与之配套的编译器与集成开发工具,也由科研团队自主实现。
发布仅仅第二天,“木兰”就遭到了网友扒皮。
1月16日晚,CSDN网友“沉迷单车的追风少年”通过下载解包发现,木兰其实就是Python套了层皮。
这篇技术博客一经发布,就在科技圈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将之与前不久的“红芯浏览器”事件做对比。
红芯浏览器是一款号称自主研发的浏览器,但是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其实是在开源浏览器Chromium基础上的二次开发。
随后,动手客官网停止了用户对木兰语言的公开下载,动手客官网也无法访问,中科院官网也删除了介绍木兰语言的新闻。
1月18日,木兰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刘雷回应网友质疑,承认宣传过程中存在的夸大行为,并“郑重道歉。
在该事件引发争议后,中科院也迅速表态,宣布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
1月23日,中科院计算所正式公布调查结果和处罚情况。
— 完 —
诚挚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编辑/记者,工作地点在北京中关村。期待有才气、有热情的同学加入我们!相关细节,请在量子位公众号(QbitAI)对话界面,回复“招聘”两个字。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