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上市几经波折,又有了新动作。
Apollo智慧出行公司计划以20.2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6.69亿)收购威马子公司,双方达成战略并购。
据悉,威马此次交易估值约为2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9.59亿)。
有消息指出,威马很有可能在今年第二季度完成港股挂牌。
双方战略并购,威马借壳上市
Apollo智慧出行集团今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此次收购威马汽车股份的80.93%。
而威马控股在此次交易前就拥有Apollo智慧出行23.67%的股权,并购后威马持有股权比例将占68.26%。
威马想要借壳上市。
同时,Apollo智慧出行将配售71.23亿股股份,每股配售价不低于0.55港元(约合人民币0.48元)。
预计配售所得款项总额约为39.1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3.9亿),其中70%将用于发展威马汽车设计、开发、制造,以及销售高性能顶级超跑和智能电动乘用车等业务。
后续,Apollo智慧出行将对威马汽车进行尽职尽调,并会以此前威马在联交所提交的文件为基础,调查预计会在2-3月内完成。
最近威马汽车还获得了三笔资金支持,总额约为20亿人民币,分别来自港澳地区商业银行、正威国际和雅居乐集团,而雅居乐也是威马D轮融资的最大投资方。
相关人士透露,未来威马还将完成不少于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78亿)的股权融资。
那么问题就来了,Apollo智慧出行是什么公司?为什么会收购威马?
你需要钱,我需要工厂和资源
Apollo智慧出行集团2002年成立,目前已经在香港上市,主要业务部门包括Apollo汽车和Apollo先进技术。
Apollo智慧出行不仅销售汽车,还销售汽车相关零部件、提供汽车工程服务以及汽车零部件设计及开发。
根据官网,Apollo智慧出行拥有来自德国、英国和日本工程师团队。旗下产品包括三款Apollo超跑,并且计划推出豪华智能电动乘用车。
既然要推出乘用车,那就需要生产工厂。
“Apollo智慧出行从全球范围内汲取专业知识,包括欧洲的设计、精密技术与工程服务,美国的创新,中国的雄心、规模与生产,英国灵活的赛车运动创新以及日本的未来主义。”
这其中“中国的雄心、规模与生产”,就是Apollo智慧出行看上了威马的生产基地。
本次并购文件中显示,威马未来将支持Apollo智慧出行的量产计划。
不仅是生产基地,Apollo智慧出行还将利用威马的销售资源。
恰好,威马此前在行政开支方面花了不少钱。
截至2021年,威马汽车共拥有621家线下门店,广铺销售渠道,现在看来Apollo智慧出行刚好可以利用起来。
据相关人士透露,威马将与Apollo智慧出行推出新品牌X@A,并推出共同研发的X@A智能轿跑,定位高端市场。
也就是说,沈晖当然仍然要把“威马”这个创业品牌接着做下去,但为了度过眼前的难关,获取Apollo智慧出行的资金支持,必须“分享”自己的造车资质、资源。
古往今来,只听说过新势力找人代工收购资质,为了生存去给别人代工的,威马还是头一例。
走到这一步,和威马的生产经营状况密不可分。
威马风波
威马“借壳上市”,联系之前一系列的动向风波,可以看成一次“自救”。
作为曾经和蔚小理并列的“造车四小龙”之一,去年开始就出现不一样的信号。
首先是在所有新势力都在秀交付、订单自证实力前景时,威马悄然停掉了按月、按季度公布销量数据。
新车M7,也在一次公布亮相后没了下文。
外界长时间没听到威马消息,纷纷猜测是不是“不行了、掉队了”…
后来创始人沈晖出面解释,称“威马不愿意用亏损换销量”。
去年6月威马冲刺港股IPO,招股书透露了真实情况:的确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落后同期的其他新势力。而在绝对数量层面,威马在2022年才刚刚跨过10万的销量大关,落后其他友商一年左右。
新势力亏损不可怕,可怕的是让别人看不到你的增长潜力。
今年开始,威马曝出一系列异动。
3个月前威马曝出全员降薪,员工打7折,高管砍一半,年终奖和补贴都停了。于是“不行了”的舆论又起来,而且还被曝出沈晖本人所谓“拿12亿年薪”。
随后沈晖在“赶高铁”的匆忙间隙,接受了澎湃新闻采访,回应一系列负面传闻:
降薪是真的,威马主动“冬眠”。
威马不是卖不动,而是主动收着卖。
亏损换销量不可取,威马不愿做那个短期乘着风口起飞的“猪”。
直到上个月,有媒体实地探访威马网点,发现在北京地区,以前的大量经销商关门退网,目前只剩了一家售后中心。
穿透层层迷雾,一系列事件、回应中,还是可以梳理出一些没有争议的基本事实。
沈晖所言非虚,大环境的确不好。威马主动降薪,友商也有收缩招聘、削减开支的措施。
但财报数据无法遮掩。
销量上,无论是历史累计还是单月销量,都大幅度落后于友商。
绝对数字的背后,更关键的是增长率。
威马无论在毛利率改善速度、销量攀升速度,远远慢于同期蔚小理,更落后于后起的哪吒零跑。
尤其是今年,威马的销量增长很难再保持住去年的势头。
威马遭遇经营困难确有其事。本身业绩的不理想,也造成威马IPO之旅的一再波折。
比如前面提到的去年6月冲刺港交所,后来没有了下文。
更早之前,还有威马冲刺科创板不成功。
此次借壳上市,无疑是威马在此“危急存亡之秋”的自救之举。
不用过审,没有路演,可以实现迅速上市。
但缺点也很明显:没法立刻筹到钱,需要上市后通过增发实现。
所以,威马最终躲不过市场投资者的价值前景评判。
One more thing
这次搭救威马上岸的Apollo,不是以前那个和威马深度绑定、给予威马从投资到自动驾驶技术支持的百度Apollo。
我们一开始也看错了,以为是百度拉了老伙计一把。
同样的名字,不同的待遇。威马的转折境遇让人唏嘘。
智能车参考还获悉,之前百度内部曾寄希望把威马打造成Apollo技术落地的“样板间”,但从威马随后经营中体现出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来看,“很失望”。
另一个Apollo出手,给了威马一线生机。但渡过最难的时刻,威马要想活得好,最终还是得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