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核并行加速,交易性能提升50倍!来自长安链的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正式发布。
芯片基于RISC-V自主研发,这是一款完全开源的指令集架构,保障了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
作为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在今年1月27日才刚刚正式发布。
6月10日又发布了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
进展为什么这么快?来看看背后的研发团队就懂了:
长安链是在北京市科委、海淀区政府等各部门的支持下,由北京微芯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企业界共同研发。
除了微芯院的芯片研究人员,研发团队中还汇集了清华分布式数据库的院士专家团队,北航密码学的院士专家团队,就是为了集中力量,自主研发出中国自己的区块链,解决“卡脖子”问题。
除了芯片上的进步,“长安链·协作网络”也在会上正式启动。
这次有中国石化、中国电信、中国银行等23家单位代表集体签约,宣告加入长安链生态联盟,加上第一批的27家,总数来到了50家。
推出食品安全、物资采购、医疗健康、5G信息通信等重点应用场景。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超大规模区块链网络正在形成。
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也带来性能的瓶颈,尤其是大量并发的交易会造成区块链网络中的“拥堵”。
光靠算法优化已无法满足超大规模区块链网络交易的需要,还需要芯片。
长安链发布的专用加速芯片,是全球首创基于RISC-V开源指令集的96核区块链芯片架构。
以芯片为核心打造的超高性能区块链专用加速板卡,经过全面实测,可将区块链数字签名、验签速度提升20倍,区块链转账类智能合约处理速度提升50倍。
除了性能上的突破,区块链专用板卡还具有芯片级数据隐私保护能力。
加密后的原始数据可以通过板卡上集成的超高速数据接口批量汇集,在芯片内进行解密运算。
打造出芯片级“数据安全屋”,实现了数据的“可用不可见”。
除了芯片,长安链还要通过协作网络打造数字化可信协作基础设施。
除了数字货币,其实区块链技术已经渗入民生和实体经济。
在疫情防控中保障食品安全的冷链溯源,和方便群众线上办事的电子政务背后都是长安链提供支持。
自发布以来,长安链生态已经汇聚了50家联盟成员,在200余个应用场景推动落地。
长安链与建设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链,改善中小企业金融融资能力,促进产业的发展。
与国家电网推出碳交易链,支撑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的可信记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本次发布会上还介绍了长安链第二批重点应用场景:
想知道食物从哪加工生产,来到你手上之前又到过哪些仓库,原材料又出自哪里?
有了区块链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点,完整、可信的食品溯源得以实现。
作为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中粮集团联合长安链构建食品全产业链追溯管理、跨境食品贸易、产供销供应链,实现了食品流、资金流、数据流“三流合一”。
作为特大型能源领域中央企业,中国华电集团发电装机规模达1.7亿,每年采购金额可达800亿,涉及供应商10万户。
如此规模的供应链管理,需要长安链高速并行计算能力,和透明、可信的数据支撑。
患者的医疗数据作为敏感信息,如何在保障隐私的前提下跨医院、跨地域共享是一大痛点。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通过长安链“可用不可见”技术,在医疗机构间实现可控的数据互联,实现协同诊疗。
还能将数据用于科研、药品研发,安全地反哺科技,真正提高医疗水平。
5G、区块链两大前沿技术结合起来能实现什么效果?
中国联通集团给出3个答案。
5G万物互联下设备间数据互通时的隐私保护,国际漫游时跨境运营商数据的可溯可查,无人驾驶需要高效可靠的数据链通道,都需要5G、长安链两者共同实现。
6月7日,工信部、国家网信办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
到2025年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打造3-5个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区……到2030年,区块链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区块链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各领域实现普遍应用。
对于人工智能与AI如何结合,来自清华大学的柴跃廷教授表示:
人工智能的各种应用其实都是输入原始信息,经过模型的计算输出有用信息。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最主要的结合点是在于保障它的输入和输出信息安全可信。
微芯院首席科学家黄普在采访中表示,对于拥有者不愿分享的敏感数据,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可追溯性质和隐私计算的能力,能让这些数据真正发挥价值。
而长安链协作网络就是朝这个方向前进的一步。
对于下一步计划,黄普博士认为长安链还要发挥技术优势,将区块链加速技术与AI算力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够真正让人工智能的算力和区块链的隐私计算、数据存储方面的能力结合起来,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开辟一个新的方向。
长安链官方网站
https://www.chainmaker.or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