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arXiv可多获得65%的引用,但……

AI资讯1年前 (2023)发布 AI工具箱
398 0 0

原作 Sergey Feldman

Root 编译自 Semanticscholar

量子位 出品 | 公众号 QbitAI

现在都流行投顶会或杂志之前,先把文章放arXiv上了。

对研究人员来说,这么做主要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尽早占坑,另一方面可以绕过漫长的同行评议时间,加速圈内人交流工作进展。

但是今天有个圈内的人,Sergey Feldman,认为这样不好。

Sergey Feldman,大数据和机器学习顾问

Feldman发了一篇文章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arly ArXiv Posting and Citations在arXiv,在文章里他用模型论证了,论文如果在会议接收之前发,会比接受后发多获得65%的引用次数。

他观察到,在arXiv上早发这个现象会促使大家急于立Flag,进而把文章的质量放在第二位。另外,当作者的h指数很高的话(42~49),作者本身影响力会进一步助推文章的引用次数。这样大家只是被名人效应吸引才关注这篇文章所做的工作,而不是因为文章质量本身。

那学术圈里的马太效应要怎么破?

Feldman建议,以后arXiv文章提交时设置一个匿名时限。这样可以让学者们只以工作的质量论英雄。

简单介绍一下Feldman的统计条件和评估标准。

Feldman研究的论文对象得符合两个条件:

1)最后被会议或杂志接收的论文;

2)有投放在arXiv上的,接收前接收后都行。

另外,会议必须要是重量级的,只考虑被AAAI、ACL、CVPR、ECCV、EMNLP、FOCS、HLTNAACL、ICCV、ICML、ICRA、IJCAI、INFOCOM、KDD、NIPS、SODA、WWW接收的论文。

还有论文发表时间是限定在2007年到2016年之间,引用次数只考虑会议中稿当年的数据。

符合这些条件的论文,一共有4392篇。

16个顶会分别符合统计标准的论文数

单一的评价尺度可能会有失偏颇。Feldman特定制定了两个不同的评估标准。

一个是看这4千多篇论文在中稿当年的总引用次数。另外一个是排除了作者在以后工作的自引用情况,而且引用的重要程度要很高,在在同一篇文章里,该篇被统计的文章被引用次数要达到3次及以上,才算数。

Feldman建模分析后发现,按第一个标准,接收前发比接收后发的引用次数要多65%。按第二个标准,早发比晚发的引用次数要多75%。

这个数字可以说是相当震惊了。

分析完之后,Feldman解释了一下他做这个研究的目的。

他主要是想看,早发晚发对引用量的影响,也一带研究上作者知名度、文章被接受的会议类型、提前多早发这些变量对引用次数的影响。

他也坦承,这次统计也还有可以改善的部分。比如应该补充变量,像是文章作者所属的研究机构或学校,以及文章质量本身。

最后,为了学术圈更纯粹一些,他建议arXiv开设作者匿名时限就像ICLR 2018的OpenReview平台那样。

想详细地了解统计的模型,可前往:

https://arxiv.org/abs/1805.05238

以及,附上原文地址:

https://blog.semanticscholar.org/the-association-between-early-arxiv-posting-and-citations-72034f0914b2

— 完 —

诚挚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编辑/记者,工作地点在北京中关村。期待有才气、有热情的同学加入我们!相关细节,请在量子位公众号(QbitAI)对话界面,回复“招聘”两个字。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作者

վ’ᴗ’ ի 追踪AI技术和产品新动态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