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军返湘,小马交卷

AI资讯1年前 (2023)发布 AI工具箱
354 0 0

自动驾驶“两条腿”走路,到底行不行?

小马智行用交车仪式回答——

第一批30辆由小马智行和三一重工联合打造的自动驾驶重卡,已经交付给客户。

技术check,来自小马智行一以贯之AI虚拟司机的积累。

产品check,来自和三一重工合作的前装量产产线。

场景check,依然是小马智行的主动开辟,来自和中国外运成立的物流公司青骓物流。

自启动算起,小马智卡业务历经仅4年左右,交卷。

成绩如何?有哪些“别出心裁”的答案?

湖南长沙,既是小马的合作方三一重工的大本营,也是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CEO彭军的家乡省会,作为楚才一员,彭军本科上清华,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并在技术创新浪潮中成为湘军代表性人物。

而这一次,“返湘”的彭军,代表小马智行交出了这样的答卷:

首批30辆重卡,搭载小马智行第三代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前装量产,具备高阶智能驾驶能力。

而且已经是“卖出去”的交付状态,很快就将上路运开始实际的商业运营。

卖给了谁?

青骓物流,这是小马智行和招商局旗下中国外运合资成立的物流公司,属于场景需求方。

而重卡的制造方,也是小马智行和三一重工合资成立的“卡车新势力”一骥智卡

这里能看出小马智行在重卡赛道不一样的打法,那就是深度参与到生产、运营环节,不是止步于做自动驾驶系统供应商。

所以,在交付第一款量产自动驾驶卡车之外,小马智行还和三一重工、中外运达成了智慧物流战略联盟,号称要打造“黄金三角”。

自动驾驶卡车落地,所需的几个必要条件,无非是完整的自动驾驶技术栈——由小马智行提供;合规的前装量产制造能力——三一重工的舞台;以及真实的场景落地需求——中国外运。

所以彭军“返湘”,除了说明小马智行已经把自动驾驶卡车造出来,更重要的是同步完成了商业落地的闭环构建。

小马智行战略中重要的“一条腿”——自动驾驶卡车,迈开步子,完成技术到商用的闭环。

什么样的产品,支撑小马智行迈出自动驾驶卡车商业化第一步?

首先从技术方案上看,最新交付自动驾驶重卡搭载了小马智行第三代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

传感器方案沿用多传感器深度融合技术,传感器整体数量20个,主要采用车规级传感器件,实现自动驾驶超远距感知、360°全景无盲区。

整套方案包括1个超长距摄像头、2个长距摄像头、1个量产车规级长距激光雷达、1个远距毫米波雷达构成强大的超远距感知模组,可覆盖前向200米至1000米障碍物探测。

以卡车90公里/小时的行驶速度计算,超远距感知模组可让自动驾驶卡车提前30秒精准识别出前方故障车辆,做到及时避障。

同时,为了确保车身周围200米内障碍物的安全召回,尤其是对倒地的锥桶、路面坑洞或抛洒物的识别,该方案包含有一个360°全景感知模组,由2个360°激光雷达、3个补盲激光雷达、3个摄像头、2个毫米波雷达。

这些传感器分布在车辆前后及两侧,解决的是卡车近身盲区的痛点。

技术层面的特征,反映出小马智行做自动驾驶卡车的思路:

高度贴合“前装量产”的原则。

“前装”指的是整套方案融入重卡生产线,而这就要求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使用场景、维护难度、自动驾驶系统部署的效率等等。

比如,三一重工专门为量产方案开发了支持自动驾驶的线控底盘,而小马智行也在整个套件的设计中,加入了一体式弧形设计(Sensor Arc),提高关键器件集成度,降低卡车安装和维护的难度。

“量产”更好理解,就是保证这套方案的成本能够被客户接受,而且未来有更一步的降低空间。

在这方面,小马智行给出的回答是:绝不会止步于目前。未来在自动驾驶套件成本、重卡能源形式上还会继续探索。

比如,这套已经量产的第三代卡车自动驾驶系统,在底层架构上除了已经预埋未来L4相关功能,还做到了软硬解耦,兼容燃油、纯电等等不同能源形式的重卡。

所以,小马智行自动驾驶卡车的商业化逻辑,也就清新了。

自动驾驶公司、物流公司以及重卡制造商三者优势互补。小马智行提供核心自动驾驶技术,物流公司有拥有丰富的运输经验以及客户基础,再加上重卡制造商的整车开发制造的技术沉淀。

小马智行打造的这套各取所长的商业模型,瞄准的是国内每年总收入接近12万亿的物流市场。

而场景业务,无论是制造还是运营,小马智行都深度参与。

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就是为起步的智能重卡业务保驾护航,拉一个朋友圈解决上下游问题,小马智卡可以更加集中到技术的研发迭代。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优势:这种模式下,数据的底层权限、技术团队的一线经验、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思考、重卡赛道趋势的把握等等,小马智行全都掌握主动。

概括起来,小马智行在重卡赛道走通的商业模式,表面看依然是“技术——制造——运力”联盟。

但小马智行的“黄金三角”,是一种更加深入自动驾驶核心和本质价值的模式,降本、增效,共赢。

所以问题是,从小马智行的这次卡车交卷中,能感知到哪些额外的信息?

首先,对于小马智行本身,进入了技术规模化商用的战略期。

创办于2016年底的小马智行,如今已经迈过了5年征程,完成了技术创新的基础性积累,开始在产品化和商用落地上交出成果。而且小马智行用这样的成果证明,为自己和整个行业证明。

对于自动驾驶Robotaix和卡车并举的业务模式,之前业内质疑最多的,就是“分兵两处”,会导致各条线的进展都不及预期。

但小马智行的两条腿不但都顺利迈出,速度还出人意料。

智能卡车业务,一方面是量产车顺利下线交付,另一方面是拿下北京和广州L4级自动驾驶卡车公开道路测试的牌照,在政策层面取得突破。

Robotaxi层面,小马智行已经在北京亦庄获得“主驾无人”的经营许可,和百度成为唯二拿下这个牌照的公司。小马智行展现出的成果不是“分兵”导致进展缓慢,而是小车大车同时推进,都推进得很好。

其次,小马智行的成果,回答了另一个行业之问——而且也是谈论自动驾驶商业化问题的过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自动驾驶作为颠覆式创新技术,没有最好的技术,就没有最有把握的商业化能力

小马智行的AI虚拟司机,在后台打通数据闭环,将自动驾驶典型过程中的感知、识别、规划、控制环节的数据复用。

具体到不同车型、场景,小马智行需要针对开发的,只是行驶策略和规则遵守。

外界所谓“乘用商用并举、两条腿走路”,在小马智行这里是一以贯之的技术落地,在研发端简化了研发成本和流程复杂度,在产品端也节约了管理运营成本。

最后,从小马智卡建制,到如今合作车型交付运营,还带来了另一层启示:

对于自动驾驶,短期内容易高估技术研发和成熟的速度,长期内又容易低估落地商用的速度。

这种长期内对商用落地速度的低估,正是对合作模式的低估造成的。自动驾驶变革的是交通运输,涉及车辆工程本身,很容易被与高难度、大挑战和长周期相关联。

但如果都是业内成熟且领先的玩家联手,进展就会有本质不同。

这次的小马智行、三一集团、中外运,不就是这样业内领先且成熟的玩家吗?

所以归根结底,身处技术创新周期,核心竞争力无他:技术、技术,还是技术。

技术是最好的竞争力,技术也是最好的护城河。商业化的步调有早晚,但能取得最关键进展,吃掉最大创新红利的,一定是技术最好的玩家。

谷歌是这样,苹果是这样,亚马逊也是这样……

这样的规律已经一次次被证明,这样的趋势现如今也正在自动驾驶领域上演。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