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界首次被Science撤稿,团队称因疫情沟通不畅导致数据误用

AI资讯1年前 (2023)发布 AI工具箱
316 0 0

Science杂志发出“编辑关切”(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一个月后,东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团队昨日宣布撤稿——

撤回7月10日在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

这也是中国科研团队第一次被Science撤稿

撤稿时间距离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提出质疑仅两个月。

这篇被撤回的论文通讯作者是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的朱斌教授,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宋怀兵副研究员,第一作者为该院的吴艳副教授。

在撤稿函中,该团队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来龙去脉

三个月前,朱斌、宋怀兵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燃料电池固态电解质的论文。

之后不久,专业学术打假人Elisabeth Bik就在Pubpeer上集中对论文的S10S9b两张实验图表提出质疑。

Elisabeth Bik认为,这篇发表于Science的论文实验图片,与之前发表在IJHE上的两篇论文高度相似。

另一位读者Sylvain Bernès指出,这三篇论文分别研究的是不同材料,实验结果几乎相同的可能性很低。

9月4日,Science发布“编辑关切”的声明,要求作者向读者披露具体的情况,并等待作者机构的调查澄清。

对于S10图片的问题,该团队解释道:

而对于S9b图片的问题,该团队表示是绘制图片时“张冠李戴”。

原因是图S9b与IJHE 2018年论文中图8B的数据测试是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的,而是实验数据具有相似性,因此这些数据被错误地保存在同一文件夹中,最终绘制成图,导致S9B错误地包含了2018年论文中的数据。

后来,团队重复实验来复现数据,发现两个NaxCoO2/CeO2(x <0.6)电池的新输出在520°C时高于550 mW cm-2,与图S9中的数据一致。

至于为何会造成这些错误,团队称,与最近的地点和人员变动有关。

在2019年6月9月,中国地质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的所有实验室,搬到了30公里外的新校区。在同一时间,作者L. Liu毕业,暂时中断了向继任者的数据传输。

论文手稿于2019年12月中旬至2020年3月完成定稿,当时武汉市因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而封锁。所有准备手稿和补充材料数据的作者在不同的城市和国家被隔离开来,而无法使用实验室计算机或数据库资源,从而导致通信错误。

最后,团队在撤稿函中表示:

尴尬的是,三个月前,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团队的Nature封面论文也被撤稿,成为中国学术界首篇被Nature撤稿的论文。

该论文称在琥珀中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恐龙”,但是遭到国内古生物学者联名质疑,认为这篇文章发现的不过是一种蜥蜴而非恐龙。

7月22日,该文章被Nature撤回。

撤稿函原文: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3/179.1

原论文: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0/184

Pubpeer质疑: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B4C761167701BD73360EFEDC38FE0C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