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毕业即年薪百万,有人26岁当上副教授,华科的人才生产力何为如此凶猛?

AI资讯1年前 (2023)更新 AI工具箱
328 0 0

华科「凶猛」,今年益甚。

随着毕业季和招生季里的一次次「官宣」,华科毕业生也一次次出现在热搜、热议中。

一方面,外界感叹华科的人才产出力,从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的最高201万年薪入选者,到26岁博士生受聘湖南大学副教授……

另一方面,华科官宣的字里行间,也展现着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态度,比如近期披露的10篇SCI本科生,不仅直博斯坦福,其导师的鼓励和称赞更是羡煞旁人:「学术水平已达到博士毕业生水平」

而这些官宣,毫无疑问只是华科人才输出和实力的冰山一角,也只是华科这几年进击态势的表现之一。

现象:进击的华中科技大学

最新引发关注的是一位华科本科生。

华科官方公众号披露,这位本科生在四年内一共发表了SCI论文10篇,其中3篇一作或共同一作。

其导师更是评价他为「学术水平已达到博士毕业生水平」。

不仅如此,更进一步的公开信息中,还显示这位少年还成为华科有史以来,首个直博斯坦福的本科生。

但这还不是结束,外界也开始把更多华科之前披露的优秀人才成果联系在一起。

当做华科现象来关注。

在更早之前,华科通过官方渠道,已经陆陆续续披露了许多优秀毕业生:

  • 三位华科博士生,拿到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最高年薪——《最高年薪201万 ! 三位华中大“天才少年”炼成记》
  • 专访「天才少年」之一的张霁——《为什么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天才少年”有话说!》
  • ……

除此之外,26岁当上湖南大学的女副教授,本科、博士(直博)均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

上述几位优秀的华科毕业生的履历和详情,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展开了。

他(她)们倒并非“完全”由华科培养,即本科就学成于华科。

但几位的共同点而言,都是在华科经历了“点石成金”的发展经历,并且现在用结果做了证明。

在官方披露的采访中,他(她)们更是直言不讳表达了对华科成长的感慨。

华科经验

首先被提及最多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在科研资源方面的投入。

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的姚婷,在采访中有细致介绍。

她说,从设备资源来看,华中科技大学在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存储领域的排名非常靠前,研究中心虽然年轻,但是实验室有几十年的积累。无论是科研成果、还是平台资源,都非常丰富,而各类科研的实验平台和器件都能够得到支持。

学术资源方面。姚婷表示,读博期间,她能够接触到国内外许多知名教授,得到老师们在研究课题、论文写作、参加学术会议等各个方面的指导;对于各种机会和挑战,课题组和导师都全力支持她去把握和尝试。

而且大学之道,在于大

华科导师展现出的不拘一格,也被他们的学生多次谈及。

姚婷在美国联合培养的时候,曾经中了一篇在加拿大举办的会议论文,而她的导师、万继光教授,让她不要顾虑访学期间的费用问题(学校无法资助出国开会),他个人会提供经费支持。

姚婷感慨说,她所接触过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老师都有一种“华科气质”,对学生非常友好、科研工作又非常务实、踏实。

而这次颇受关注的本科生胡满琛,虽然导师给出的「学术水平已达到博士毕业生水平」评价,有对学生的鼓励之意,但也能侧面窥见华科老师对学生的关怀。

另外,胡同学的履历中,颇为闪亮的还有几次暑期科研实践……

与大多数人选择生产实习不同,他主动申请去做暑期科研,进行国际交流,陆续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光电研究中心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地进行学习与科研。

虽然申请交流,个人成绩也占据重要的因素。但这背后,如果没有华科资源和鼓励,应该会让一切变得有挑战得多。

所以归结起来,在这波华科现象背后,华科展现出了这样的「经验」:

  • 一是资源;
  • 二是导师——真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老师,而不是项目boss;
  • 三则是政策鼓励和协同。

修行在个人

当然,对于这些优秀人才来说,学校提供的,自然只是外因。

一个人的发展,更必然的原因在于个人努力。

这些优秀的华科毕业生被关注,如果只是看到结果而忽略了过程,那见贤思齐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如果也提纲挈领归纳一下,上述华科官方披露的优秀毕业生,又展现出了哪些优秀经验?

1、慎独

还是姚婷,高考后的暑假,她就报了三个月的新概念英语班;大学期间,保持7点半到8点早起,学习到晚上10点多。正是自律,造就了如今的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入选者。

而且这样规律作息、高度自律的习惯,也能在左鹏飞、张霁和胡满琛身上看见。从他们的采访中可以得知,这些天才少年们几乎将一天之中三分之二的时间投身于科研。

而“各方面都很强”,靠的是不断的锻炼和积累。

26岁受聘湖大副教授的李晟曼也在采访中坦言,在实验室做实验“三年如一日”,才能产出令人满意的成果。

2、善思

张霁和姚婷都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是富有主见的人,父母「从不干涉他们的决定」。

而这次获得斯坦福博士offer的胡满琛,也曾在经验分享时说过:

学生自己要有意识self-motivate……政策的帮助和改变是求之不得的,但自己要主动更积极地接受更多思想,更多的观点,工科生也不是盯着实验室学就行了,要有交叉学科的思想。

无论是张霁,还是左鹏飞,亦或者是姚婷,他们放弃高薪选择华为的理由,都是因为“企业目标和自身兴趣相符”、“是根据自己对专业的了解和爱好做出的选择”。

如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5年的博士苦读,当然值得更好回报的薪水。

但正如姚婷所说,只有真正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才能在5年博士期间研究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

3、逆流而上

我害怕长时间在单一的环境里丧失斗志,所以希望能到企业试一试,激发潜能、提升价值。

要失败很容易,一个方面不行都会失败。但如果要成功,得各方面都很强才行。

上面两句,是姚婷和左鹏飞曾经说过的话。

学习是一个逆流而上,不进则退的过程。

而从大一下学期就开始接触科研的胡满琛,本科期间能发表10篇SCI论文,与他自身的努力也不无关联。

最后,值得关注的是,进击中的华科,官方披露传播得越广,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华科现象正在带来的影响

有来自校友的委屈和调侃:

此前就读华中科技大学,总是被当成三本,不被认成三本都要惊喜一下。

而随着这些报道出现,更多网友表示,有了报考华中科技大学的愿望。

甚至,连文科生都对华科表示了心动。网友表示,愿意为了华科去学学理科。

当然生源声势方面的影响,也会进一步影响到——排名。

根据艾瑞森校友会网历年高校排名(简称校友会排名),我们以表格的形式,来看一下华科的历年排名。

可以看见,相较于去年的第12名,今年华科的排名上升了5位,目前居全国第7。

这也是华科历史上排名最高的一次了。

虽然在2017-2019年间,华科的整体排名有所下滑,但它在科技方向的实力依旧可以用沉稳、低调来形容。

从近几年国内大学所获十大科技进展排行来看,华中科技大学以5项进展,名列第4。

而从获得科技奖的情况来看,华科2016-2019年整体获奖的数量与北大并列。

尽管,也有网友认为,华科近年的排名上升或许与造势、宣传有关,但华科也用自身的实力证明,学校的科技水平并非一蹴而就。

并且华科校友也能给出「证明」。

比如华为,内部的华科系更是占据了高管的半数,包括华为公司两位副董事长、轮值CEO郭平与胡后崑,前CFO孟晚舟,高管郑宝用等,均出自华中科技大学。

校友的力量,也在目前华为十几万员工中继续生根发芽。

另外,12亿人都在用的国民App微信,缔造者张小龙,也是华科毕业生。

华科如今的热议,也让这些校友又一次被关注。

也存在别样的声音

这些优秀的华科学子,他们努力、拼搏的精神,固然得到了大部分网友们的认可和赞叹。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别样的声音。

一方面,网友本身的「同龄焦虑」和对「一夜成名」的优秀少年的本能质疑。

以刚刚毕业的斯坦福PhD本科生为例,在知乎上就有这样的热议话题:

讨论中有善意评价,比如知乎网友「牛孝月」认为,这样的一句话,只是导师对这位同学的肯定勉励

这是很正常的一句话,从中可以看出,导师爱才心切,作为前浪,对后浪寄予厚望。

类似的话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也可能听前辈们说过。

经授权转载

但也不乏另一方面的质疑:

认为学校在「包装」「造神」

也有人匿名发言diss,这样对人才的大肆宣传对学术界和广大研究者百害而无一利。

不过,在一个人人都可上网发言的时代,自然有褒也就有贬,讨论再正常不过。

只是无论华科官方的频频披露,还是华科现场引发的热议。

这背后也与另一个更本质的话题息息相关:

非Top 2高校的生源争夺和人才培养。

在中国,高考是个人命运的分水岭,也是高校竞争的关键战役。

众所周知的是,有更好的生源,也便能更大概率产出更优质的毕业生校友。

但即便如华科这样的老牌名校,在激烈的人才争夺中,天时上不如清华北大,地利上不在北上广杭……

只有靠人和,才能进一步刷新影响力和吸引力了。

所以你怎么看这一波「华科现象」?你还知道哪些知名华科校友?

参考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2866461

https://mp.weixin.qq.com/s/aDqBwJd0OyKORCfejbvbLw

https://mp.weixin.qq.com/s/v-myZniorJDEfY7zQYl4HQ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